《“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第五十四期:网络语言中的问题
本/期/主/题:网络语言中的问题
主持人:赵雪
赵雪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词
科技的进步必然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纸质媒介,电子技术的出现催生了广播和电视,数字化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催生了互联网。伴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变化。纸质媒介打破了口语在时空上的局限,使人们能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推动了书面语的发展;广播、电视通过视听双通道进行传播,声画结合,弥补了纸质媒介所丢失的口语中的语音和体态语;互联网将广播、电视的单向传播变为了多元、交互性传播,网络语言中许多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本专题针对网络语言展开讨论,包括三篇文章:郭龙生教授的《网络语言治理的榜样与龙头——政务新媒体语言浅议》、张政法教授的《极深研几,为时代留声——<辞海>(第七版)有声创作中的节律处理》和本人的《弹幕语体探索》。郭龙生教授在《网络语言治理的榜样与龙头——政务新媒体语言浅议》中指出,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不仅具有传统媒体语言应用的规范性、权威性、引领性,同时因其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故语言应用具有明显的服务性。政务新媒体是网络语言治理的榜样,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络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张政法教授的《极深研几,为时代留声——<辞海>(第七版)有声创作中的节律处理》,讨论了人声播读网络版辞书中的节律问题。融媒体时代的辞书现代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者首先说明《辞海》人声播读网络版的价值和意义:人声播读网络版将语音标注转化成声音范本,为播音主持行业确立专业用声标准,为世人示范、为时代留声、为行业立准。作者结合监制《辞海》人声播读网络版的体会,指出辞书的词条录制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而是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的有声创作,认为词条播读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表意第一、审美第二。本人在《弹幕语体探索》中指出,弹幕语体是全民语言为适应人们在弹幕语境下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变体,弹幕语体是弹幕语境类型化的结果。弹幕语境是弹幕语言的使用环境,包括参与者、媒介、生成环境、场景、交际目的以及话题等要素。在弹幕语境的作用下,弹幕语体在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以及功能上都形成了一些特点;弹幕语体具有会话性、评论性、单模态化的特征。
新媒体语言是一片尚未深耕的沃野,期待更多同道共同耕耘!
网络语言治理的榜样与龙头
——政务新媒体语言浅议
郭龙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新媒体与政务新媒体
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语言使用的大户,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推广普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榜样的作用。新媒体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新媒体应该包含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样态。王建华在《政务新媒体语言表达模式建构研究》一书中说,就目前而言,新媒体似乎可以专指“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的媒体形态”,与之相应,报纸、广播和电视等都被称为传统媒体。新媒体较为典型的有门户网站与主流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政务新媒体指的是以数字、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为基础,由政府机构或公职人员实施政府权威发布、政务管理、民生服务的平台。范围包括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即“两微一网”)以及涉及政务的移动客户端(App)、政府发言人的新媒体直播。二、政务新媒体语用特点
李宇明曾在《大众媒体与语言》一文中深刻地论述了媒体语言的重要作用及开展媒体语言研究的社会价值与理论意义,媒体语言不仅在实践着语言规范,而且在不断地创造与引领语言规范。“媒体是使用语言的‘大户’,就某种意义而言,媒体就是一种语言职业。媒体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仅会巩固已有的语言规范,而且能够创造和发展新的语言规范。”“媒体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社会传播语言与语言规范;媒体是一种语言职业,它的语言实践对语言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媒体具有巨大的语言影响力,主导着今天的社会语言生活。媒体语言的使用状况,关乎媒体本身的质量与威望,也关系到社会语言生活的质量与走向。因此,媒体应当重视自己的语言运用,为社会树立语言运用的榜样。”王建华在《政务新媒体语言表达模式建构研究》一书中指出: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不仅具有传统媒体语言应用的规范性、权威性与引领性,同时因其建立的根本宗旨就是服务人民,因而其语言应用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从目前我国政务新媒体的样态来看,主要包括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三种基本样态,这三种新媒体样态因其自身运作方式的不同而在语言应用上各具特色,但总体的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呈现出如下特点:在性质定位上是政治性、权威性。“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舆论宣传的新阵地、服务民生的新窗口,政治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权威性是与政务新媒体本身的政府形象、政治属性紧密联系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示公告等信息内容是政务新媒体区别于其他新媒体类型的显著标志,这些内容的官方色彩通过政务新媒体的发布更显权威。民众对政务新媒体的信任度,又增加了它的权威性。”在功能呈现上是公共性、共享性。“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具有公共性,这是其信息传播的价值基础。”“政务新媒体还具有共享性的功能,即受众人人都有权利知晓和了解相关信息。”“政务新媒体信息的公共性和共享性是其自身与生俱来的特性,并且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被发挥到无限大,使其成为受众与政务新媒体之间的重要纽带。”在主体关系上是平等性、互动性。“政府新媒体的语言应用必须放下身段,即使是权威发布也不能老端着架子,居高临下。在提供民生服务的时候,更要以真诚的态度和平实的话语,为民众服务。”“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之一。”“政务新媒体的互动性还有一个特点:不仅仅是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双方的互动呼应,还涉及第三方——他者的互动问题。”“因为受众的面可能是海量的,受众的构成更是复杂的,政务新媒体的语用要尽量考虑各种可能情况,一着不慎就会引发相应的社会舆情。这是新媒体时代政务话语应用的新问题。”在语境对应上是时效性、适切性。“政务新媒体服务大众、服务民生的功能,要求其语言应用必须提高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社会重大事件和舆情面前,要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真实准确、切合语境,这就是语用的时效性和适切性问题。政务反应是否及时迅捷,时效性如何,是衡量政务新媒体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语用的适切性指的是与语用环境的合适度与得体性问题。”“政务新媒体话语的适切和得体,折射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塑造着政府的社会形象,不能掉以轻心。”在话语应用上是规范性、引领性。“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还必须为其他领域的语用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这些方面,政务新媒体应该切实发挥示范效应,以规范有效的用法在全社会起到带头羊的引领作用。而 当下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需要引起重视。”正是因为政务新媒体语言具有上述这些特点,从而使得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网络语言治理的榜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第123号文件《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23号),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政府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服务民生的平台,是网络时代政府的“形象窗口”“信息窗口”“服务窗口”。通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在国民语言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空间社会语言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榜样与龙头的引领作用。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即接受政务新媒体服务的用户规模达8.43亿,达到了网民总数的85.3%。政务新媒体在新时代的语言治理过程中激发出了磅礴的力量。政务新媒体要想有效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除了依托网站、微博、微信等软硬件设备、物理条件和技术手段之外,还必须依仗语言文字这一重要载体。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机构与媒体的融合体,是政府机构基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抓住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服务优势顺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服务手段,政务新媒体兼具政府机构与媒体的双重特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空间社会语言治理过程中,必然会发挥其积极的龙头与榜样的作用。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要想在网络空间的社会语言治理中发挥重要的榜样与龙头的作用,必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作用,也必须开展深入的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为新时代网络空间社会语言治理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参考借鉴作用。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0年度重大项目“网络空间社会治理语言问题研究”(项目号:20&ZD29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极深研几,为时代留声——《辞海》(第七版)有声创作中的节律处理
张政法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21年5月27日,《辞海》(第七版)网络版(以下简称“《辞海》”,不标注版次)发布,为所有词目加注拼音和人声播读是该网络版的一大亮点。词目的有声播读,是由雅坤、虹云、于芳、海霞、庞莹、彭坤组成的专业团队完成的,这里既有老一代播音艺术家的代表,也纳入了播音中生代里的佼佼者,代表了当今播音界的最高水平。笔者承担了第七版《辞海》有声版录制的监制工作,全程参与了辨音、监听、校正等工作,感悟颇深。
一、《辞海》有声版的价值和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的辞书大多以记形释义为主,虽有注音,但限于技术手段无法记录当时的实际发音。意义得以流传,而音声归于沉寂,这既不容易让人见字而知音,更不能让一代之声音传于异代。有鉴于此,有声版把语音标注转化成声音范本,把一个时代的音声以物理形式呈现出来、流传下去,为播音主持行业确立专业用声标准,做到了为标准示范、为时代留声、为行业立准。毫不夸张地说,《辞海》有声版以最标准的语音、最优美的声音、最典型的风格(庄重大气、中国气派),做到了词典+音典,典上加典。
二、《辞海》词条录制的基本原则
词条录制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而是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有声创作。其基本原则是:表意第一,审美第二。具体表现为:准确理解词条意义,将表意作为目的;深入辨析结构关系,把词法作为处理依据;精准表达语义,体现“这一个”的区别特征;巧妙把控节律,一空一顿、一延一连,有依据、有分寸;审美创作声音,意义显豁、节律精微、声音优美、风格典雅。
三、《辞海》词条播读的节律处理
在只播读词条而没有释义的情况下,如何读得不机械、不刻板、准确生动,节律处理是关键。
第七版《辞海》收录共近13万词条,在本文统计的116 851个词条中,单音节词占比1.16%,二字词条占比40.26%,三字词条占比20.27%,四字词条占比20.54%,五字词条占比8%,其他词条占比约10.3%。其中,除六字词条占比4.71%外,其余长度词条一般都在2%以下。本文只对占比较大的二、三、四、五字词条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词条字数越多,情况越复杂,但二字词条是基础,三字及以上词条最终都会切分到1、2及其组合。
(一)二字词条的节律特点和处理原则
1.二字词条的节律主要分为顿歇式和延连式两种。
顿歇式较为普遍,二字词条多为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无论是主谓式(如“光临”)、述宾式(如“见机”)、述补式(如“消停”)、偏正式(如“铁幕”“统销”)、联合式(如“规矩”),都因二者的结构关联,而须通过音节间的顿歇来标记和表达。二字词中的单语素词,如叠音词“偊偊”、连绵词“窈窕”,缺少语素间的结构关系,不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停歇来做结构性的呈现,可采用前音节延音或者连接的方式进行播读。
2.二字词条节律表达兼顾轻重格式与语义内容,并将其放在语义场中做细微区分。
二字词的轻重格式为:中重、重中、重轻。重轻格式在《辞海》收录的二字词条中比较少见,这和《辞海》词条解释与标音“从古从文”的倾向有关。如“邋遢”,重音格式为“重+轻”。双音节词的重音格式多以“中重格式”为主,这和汉语“焦点在尾”的结构特点和人们的听音习惯有关。但是构词方式会对词的语音呈现产生影响,如“坐实”和“坐食”,两个词音、调完全相同,但前者为述补式复合词,后者为状中式复合词,前者处理为“中+重”、后者处理为“重+中”似更为妥贴。另外,一些词在成词时往往是成组出现的,带有明显的区别意味,人们很容易就会将其放在语义场中去理解辨析,此时的重音格式理应照顾到这一情况,加以区别处理。如“内涵”和“内因”,前者一般处理为“中+重”,而“内因”对“外因”,可以处理成“重+中”。
(二)三字及以上词条的节律特点和处理原则
三字及以上的词条除了个别多音节单纯词外,一般都是有一定长度的合成词或者词的组合,因表意和生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有规律的停顿与连接,出现了以音步为单位的语音组合。三字及以上词条的节律解析与处理,应重视词或词组的构成方式,明确其中心成分,才能确定重音位置和轻重格式,还要兼顾表意需要,进行细化区别,才能准确表达。
词条的节律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其基本模式即可举一反三。
多音节音译词,如外国人名、地名等,一般处理为一音步,不再逐一列出。
1.三字词条的节律特点和表达原则
三字词条中2+1音步居多,前两字结构紧密,如“北京市”。
1+2音步也很常见,后两字结构紧密,如“活化石”;中国3字人名多为1+2(复姓除外),如“陈子昂”;动宾结构亦多为1+2,如“登龙门”。
三字词的播读出现了音步的组合,除了3音节音步采用延连方式,不存在明显停顿外,2+1和1+2两种音步组合,必然存在顿歇,以体现内部结构。同时,两种组合中双音节音步因为内部结构和表意的不同,其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表现为(1-1)+1/1+(1-1)(这里“-”表示音节间的音空,“+”表示音步间的顿歇)或者2+1/1+2(2表示音节间不存在有意识的音空)。
以2+1组合为例:
如“基因库”2+1,“基因”是音译词,中间不做顿歇。
如“集异记”(1-1)+1,“集异”是述宾式结构,中间做顿歇。
如“基性岩”(1- -1)+1,“基性”是派生词,属于重中格式,“性”略轻读,“基”略延长(添加“-”表示时延延长)。
2.四字词条的节律特点和处理原则
四字词条中2+2音步是基本节律形式,如“暗香疏影”。
3+1(如“哀江南赋”)和1+3(如“次火山岩”)是除2+2外较为常见的形式。
其中,3+1的基本格式还包括三种主要变体:
(2+1)+1,如“水经注笺”
(1+2)+1,如“热扩散法”
1+1,如“阿巴嘎旗”,前1指的是3个音节1个音步。
1+3基本格式也包括3个变体:
1+(2+1),如“川金丝猴”
1+(1+2),如“全明散曲”
1+1,如“圣·索菲亚”,后3音节为一个音步。
3.五字词条的节律特点和处理原则
五字词条进一步复杂化,其基本节律形式是2+3(如“机电一体化”)和3+2(如“机械化装备”)。根据3字词条的变化规则,两种基本形式各有两个主要变体:
2+3:
2+(1+2),如“庐山真面目”
2+(2+1),如“棱镜等高仪”
3+2:
(1+2)+2,如“类太阳恒星”
(2+1)+2,如“冷轧堆染色”
需要指出的是,3音节音步中3个成分如果是联合结构,则变为(1+1+1)+2,如“康雍乾盛世”;如果是“的”字结构,则“的”字归前,播读时弱化,一拖而过,如“力系的平衡”。
五字词中1+4(如“旧唯物主义”)和4+1(如“局部放大图”)也比较常见,由于4音节的存在,根据4字词条的变化规则,两种基本形式各有三个主要变体:
其中,四音节分解为2+2是常规变化,各自分化出一个变体:
1+(2+2),如“类固定词组”;(2+2)+1,如“劳资合作论”
然后是分解为3+1和1+3,进而得到:
1+4:1+(3+1)/1+(1+3),然后3音节进一步分解为1+2/2+1,使得下位变体进一步增加至4个。篇幅关系,仅例举变体[1+(1+2)]+1,如“粗再生产率”
4+1:(1+3)+1/(3+1)+1,3音节可继续分解,使得下位变体进一增加至4个。仅例举变体[1+(2+1)]+1,如“鲤斜管虫病”。
这里,我们只是理析了语音节律的基本方面,其实,更加细微的音变、色彩、用声等语音应用,以及播读中反映出来的文化素养、语言功力、播讲心态等专业范畴,也值得细致研究。
总之,只有足够专业,才能足够精微;只有足够精微,才能足够经典。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媒介革新的时代,善用新媒介、推进新语态、生成新经典,才能为时代注解,为历史留痕。
弹幕语体探索
赵雪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弹幕指人们在网上观看视频时,为交流观感而发送在视频上的字幕。因其像子弹般发射于视频上,故称为弹幕。弹幕既是视频内容的补充,又能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所以近年来迅速走红。
虽然弹幕和传统字幕一样,都是“ 单独出现于影片上或与画面叠印的文字”,但是二者同中有异。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传统字幕的内容包括与音频同步的对白、解说以及人物、地点、时间的介绍、演职员表等,而弹幕的内容大多是网上视频观看者发表的评论。第二,传统字幕是影视剧、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字幕,影视剧、戏剧就会不完整;而弹幕并不是视频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去掉弹幕后的视频依然是完整的。在网上观看视频时,我们有时觉得弹幕不胜其烦而将其关掉,就是因为关掉弹幕并不影响视频的观看效果。第三,字幕出自影视剧、戏剧制作者之手,弹幕出自视频观看者之手。第四,字幕是在影视剧、戏剧作品播出前完成的,而弹幕是在视频播出时或播出后陆续发送出的。
随着弹幕的走红,弹幕语言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有学者对弹幕语言、弹幕的语用特征以及弹幕语言中的不礼貌现象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从语体角度对弹幕进行了分析,如苏婷婷(2021)认为电视剧弹幕语体属于网络群言语体,具有语相灵活多变、语言偏口语化的特点。总体来看,弹幕语体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一、弹幕语体是全民语言为适应人们在弹幕语境下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变体
对于语体的定义,见仁见智。参考各家定义,我们将弹幕语体定义为全民语言为适应人们在弹幕语境下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变体。
弹幕语体是弹幕语境类型化的结果。弹幕语境指弹幕语言使用的环境,包括参与者、媒介、生成环境、场景、交际目的以及话题等要素。参与者指通过弹幕进行交际的人,他们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关系;弹幕以数字化网络为媒介;弹幕具有动态性(参与者在弹幕播出后仍可以继续撰写),弹幕既可即时生成,也可延时生成;有些弹幕还可以留存、回放;参与者在公开、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交流;交际目的是发表评论;话题围绕视频展开。
虽然弹幕的话题是围绕视频而展开的,但是弹幕与视频在语体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弹幕与视频的关系,类似于影评与电影、剧评与戏剧。尽管电影、戏剧是影评、剧评的对象,但是电影、戏剧属于艺术语体,影评、剧评属于评论语体。只有当视频是评论语体时,弹幕与视频在语体上才是一致的。
无论依附于什么语体的视频,弹幕在语篇(我们在这里不区分语篇和话语)结构、语言、风格以及功能上都自成一体。弹幕以对话构建语篇,虽然弹幕采用了书面化的传播方式,但是却没有书面语体常见的语篇结构—— 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弹幕中的语气词、叹词、感叹句、非主谓句使用频率较高。弹幕多用字母词、网络流行语。弹幕具有俚俗、谐谑的风格。弹幕具有评论功能。
二、弹幕语体具有会话性、评论性、单模态化的特征
(一)会话性
与其他借助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一样,弹幕具有交互性的特征。数字化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带给了用户新的体验,使弹幕参与者的传受身份不断转换。弹幕的交互性决定了弹幕语体具有会话性。
弹幕语体的会话性指弹幕以会话构建语篇。话轮是弹幕语篇的基本单位。我们将弹幕的语篇结构与日常随意会话进行了对比,详见下表:
弹幕 (来源:bilibili视频网站的视频短片《【科普】熬夜如何改变你的脸?》) | 日常随意会话 (来源:高校学生宿舍对话) |
T1(A):痔疮膏(狗头保命(大雾 T2(B):别用马应龙痔疮膏!他们家有眼霜的 T3(C):马应龙痔疮膏对这个有奇效 T4(D):马应龙痔疮膏用在眼下很刺鸡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T5(E):痔疮膏哈哈哈哈哈哈 T6(B):前面的,痔疮膏不能抹脸!马应龙有眼霜的! T7(C):马应龙yyds T8(F):不熬夜比眼霜有用!!! | T1(A):听说马应龙痔疮膏可以当眼霜用。 T2(B):是的,是的,他们说很好用。 T3(C):真的吗? T4(B):是的,是的! T5(C):怎么感觉怪怪的? T6(D):哎呀,我也听说了!但是有点不敢用。 T7(E):让我查查看! |
表1左边的弹幕由8个话轮构成。T1和T2构成话对,T2是对T1的回应。T3、T4、T5和T6构成话对,T6是对T3、T4、T5的回应。T6甚至用“前面的”来呼告T3、T4、T5的发话者,提醒他们注意。表1右边是日常随意会话,由7个话轮构成。在这7个话轮中有3个问答相邻对。弹幕中既有一对一的对话(T2对T1),又有一对多的对话(T6对T3、T4、T5)。
(二)评论性
弹幕的交际目的决定了弹幕语体具有评论性,评论的倾向性可以通过情感词来体现。我们对弹幕和视频中的情感词进行了对比,详见下表:
表2 弹幕与视频话语情感词使用频率对比表
情感类别 | 弹幕 | 视频 | ||
数量(次) | 占比(%) | 数量(次) | 占比(%) | |
乐 | 40 | 2.57% | 1 | 0.95% |
好 | 135 | 8.67% | 5 | 4.76% |
怒 | 5 | 0.32% | 0 | 0.00% |
哀 | 13 | 0.83% | 0 | 0.00% |
惧 | 5 | 0.32% | 0 | 0.00% |
恶 | 270 | 17.34% | 12 | 11.43% |
惊 | 17 | 1.09% | 0 | 0.00% |
注:情感分类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信息检索实验室开发的“中文情感词汇本体库”。
弹幕情感占比=情感弹幕小句数量/弹幕小句总数量,视频情感占比=情感字幕小句数量/字幕小句总数量,小句指最小的具有独立性和表述性的语法单位。
表2数据源于B站时评视频短片《【懂点儿啥】我一进门,就看到缅甸军方在打政府》。弹幕中情感词的使用频率高于视频,表明弹幕的情感倾向性更强,弹幕的评论性也更强。(三)单模态化
顾曰国认为模态指的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单模态指通过单一感官通道(视觉或听觉或触觉等)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是与多模态相对的一个概念。
许多媒体都具有多模态的特征,例如电视就是以视听双通道进行传播的,新媒体更是如此。然而,弹幕仅以视觉模态进行传播,这与其键盘输入、屏幕阅读的方式有关。单模态化决定了弹幕语体以文字、表情包等视觉符号为载体。例如:(1)怎么会说又!(◎_◎;)(表示震惊、疑惑)——B站视频短片《【懂点儿啥】我一进门,就看到缅甸军方在打政府》(2)没有诶ʕ๑•ɷ•๑ʔ❀(表示喜悦,扮可爱)——B站视频短片《【科普】熬夜如何改变你的脸?》弹幕以文字、表情包等视觉符号为载体,因而避免了因话轮重叠而接收困难的问题。会话中的语音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延展,而弹幕中的视觉符号则可以在多维空间中呈现,所以弹幕中的重叠话轮并不影响接收。例如:(3)[0:00:16]越来越短 [0:00:16]这也太短了 [0:00:16]经典皮肤 [0:00:16]经典皮肤上线——B站视频短片《【懂点儿啥】我一进门,就看到缅甸军方在打政府》尽管以上四个话轮重叠在[0:00:16]上,然而我们却一目了然。试想一下,如果会话中有四个人同时发话,我们就可能什么也听不清。三、结论
那么,弹幕语体在语体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它的上位语体是什么?又有哪些下位语体呢?我们认为,从功能的角度可以将弹幕语体归入评论语体。在评论语体内部,我们可以以媒介为标准划分出广播评论语体、电视评论语体、网络评论语体等。在网络评论语体中还可以继续划分出弹幕语体、用户评论语体等。因为弹幕依附于视频,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视频的类型,将弹幕语体分为新闻视频弹幕语体、科学视频弹幕语体、艺术视频弹幕语体等。图示如下:图1 评论语体类型图
也就是说,弹幕语体的上位语体是网络评论语体,下位语体有新闻视频弹幕语体、科学视频弹幕语体、艺术视频弹幕语体等。* 本文语料均由中国传媒大学2021级语言学及应用学专业硕士生杨婧桐提供,谨致谢忱。排版:孙昱峰
审核:周和军 杜树标
2022-01期, 总第54期
主编:王铭玉
副主编:田海龙 姜龙范 郭太 刘宏伟
相关链接:
第四期:学悟齐进,译研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感悟
第七期:《“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推动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十三期:中俄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聚合性”意识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上线啦!